海棠搜书 - 言情小说 - 穿越1973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48

分卷阅读248

    ,柳三妹才完全放手。

第122章

为了增加杂货店的种类,柳三妹还特地在每个店铺的门口张贴海报,鼓励大家把家里好的东西放到店里来寄卖。

没办法现在才是改革开放的初期,市场还在逐步复苏,人们还在观望当中。

除了一些小商贩,几乎没有什么私人建厂。不像后世,到处都有批发市场,根本不愁货源。

也许这事是给了陈天齐启发,他跑到乡下盘了一个小型的服装厂。

那个厂子因为是公社的,管理不好,导致服装厂一年比一年差劲,到最后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,被迫关闭。改革开放政策下来以后,公社想要把工厂承包给私人,可没有人敢冒这个险,就一直空在那里。

陈天齐到公社收粮食的时候,刚好听到这个消息,他回来后思考了许久,觉得这事非常有前途。

他虽然不懂如何做衣服,可他可以招人。

陈天齐因为管得事进货渠道,所以从乡下招了十几个非常能吃苦的小年轻,因为大家年龄差不多,他这个人又非常靠谱,所以许多人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。

陈天齐把这些人放到下面去收粮食,按照他制定的价格和质量收获。倒也不用他亲自出马。这可省了他许多时间。

陈天齐把服装厂盘下来,一盘就是十年。每年一万块钱,陈天齐按照柳三妹租房子的套路,押一付三,公社因为一直租不出去,领导班子特地为这事开了一个会,终于同意他的要求。

厂子盘下来以后,陈天齐开始故技重施,在附近招募人才,原先在服装厂干过的人都可以过来应征,择优录取。

甚至,他连副厂长都招了一个,平时他不在的时候,全由他来管理。

他这做法让副厂长受宠若惊,对他的知遇之恩表示非常激动。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,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。

到了一月一日,元旦这天,柳三妹的铺子正式开业。

原先是三百家铺面,被她一隔,直接是三百家杂货店和两百家包子店,全都是在这同一天开业的。

为了打响第一炮,她还特地找人过来剪裁。

嘉宾就是刘从江这个北京市的一把手。

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,刘从江就忙得晕头转向,根本没有一点空余时间。

可,刘海名已经答应过柳三妹了,当然不能食言,于是他硬是找了个借口把人给诓到柳三妹开得最大的,人流量最好的一家杂货店。

不过,到了之后,刘从江才是真的震惊到了。

之前为了国家的发展,领导们争论了一年多,拉着各个领域的人才一起交流,才最终确定下来改革方案。

可,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之后,大家似乎都被之前的那十年吓怕了,胆子大一点的只敢偷偷摸摸地摆摊,并不敢明目张胆的出来做生意。胆子小点的就只呆在自家那一亩三分地,连村子也不出。

初期效果并不怎么好!

刘从江为了表示自己绝对支持大领导,特别想找个小商贩树立个典型,好鼓励大家伙一起跟着党的政策走,争取早日发家致富。

他让下面的人去找。可那些生意人一看到有人问些题外话,撒丫子就跑,有时候跑得急了,连鞋子都跑丢了,也顾不上捡!你说,这得怕到什么程度吧?

可,现在他居然不用花心思找,就有人自动送上门来了,而且还是这么大的阵仗,他心里激动得不行!忙让自己的秘书找报社里的工作人员给报道一下。

没用多会儿,秘书就带着报社编辑来了,后面还跟着一个男人,手里拿着相机,准备的非常充分!

金鱼街,北京城的中心地带,一间供销社旁边,围满了人,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。你要是想要挤进去,非得使出全身力气才行!

不过,多数人还是围在外围看。

有那来晚的,就现在石台上,找块垫脚的石头看。

一个女人问前面的妇人,“这是怎么了?”

前面的人转过来,斜着眼,撇撇嘴,“听说是个私人开的粮食店。市里的领导都来了,还有报社记者过来采访呢!”

“真的?”

“那可不?要我说,这老板胆子可真大,也不怕被抓!”

“不是说,现在可以卖东西了吗?”

“谁知道还会不会不会再变呢!现在赚得再多,等上面风一变,人可就遭殃了!”

“说得也是!”

“不过,听说里面的东西是真便宜,还不用票,咱不敢卖,还不能买么?反正大家伙一起去买的,出事大家一起担!”

“真的便宜?”

“说是这么说的,等剪彩仪式结束,咱进去不就知道了?”

“那我也凑凑热闹!”

……

刘从江发了个简短的发言之后就开始剪彩。

报社的记者特别有眼力见儿,剪的时候,还拍了个特写,第二天这事就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。配合的还有那洋洋洒洒的文章,全是正面报道,这些店的生意空前火爆。

因为这个独家宣传让她的店迈出了第一步。

剩下的就是管理工作了。

这事情,柳三妹都是交给各个店长的,她每天只要看看流水即可。

说实话,她也是不懂管理的,不过,这年代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可用。

国企的那些人才也不可能放着体面的工作不要,到她这样的私企来混。等再过两年,国营工厂一个个倒闭,工人都混不下去的时候,她到时候再招些人才会容易很多。

一个月后,柳三妹的生意就趋于稳定了。每天她的营业收入都能达到一万多,毛利大概百分之四十左右,按照她的股份,她也可以得到两千四百块钱,一个月就是七万多的收入。在这年代绝对是全国首富级别的了。

杂货店和包子店的生意她经营得有条不紊。除了周末去巡视以外,她每天都是待在学校里。过着图书馆,教室,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。

和她一起的还有王思敏,她学习比柳三妹更刻苦。几乎每天都是在五点前起床,然后是洗漱,吃饭。六点准时到图书馆报道,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。

别人看到刘英红做生意赚了点钱多少还有点羡慕,可王思敏却丝毫不心动,她似乎也不缺钱的样子。

柳三妹百思不得其解,问她原因。王思敏有些不好意思的说,“我答应奶奶在学校里一定要好好学习,争取将来能有份好工作!”

柳三妹了然。她对这种禁得起诱惑的人真的很佩服。不过,看她这么刻苦,一定是想留在北京。

以她们这个专业,因为太过偏门,专业知识太重要,所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被分配到各个地方的博物馆里。他们倒也不怕没有好工作。但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