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55
来说,已经算是极为先进的人才改革了。
姬伯服还有很多想做的,如果他能活得久一点,那么还能多做几件事,如果他在位的时间过短,那就只能把后续的事情交给子孙后代了。
正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只希望子孙后代能争气一点吧。
周王三十五年,周王姬宜臼崩御,谥号,平。
同年,宣侯姬伯服患重病,其长子姬启侍疾。
“某日,宣侯蒙神人诏,寐不复醒,水米不进,如是数日,人皆以为薨。七日过,忽醒,唤太子启入,谓之曰:
‘吾夜梦神仙,自言为太一神,威严无比。天宫有紫烟瑞气,宫阙高悬,太一神居正中宝殿,诸神仙次第列之,形状飘渺,吾不得见。神人下手处,乃吾父定王,鹤发童颜,有道骨仙风,再不似凡胎。
定王谓余曰:今礼乐渐坏,周室江山,恐难长久。吾儿自幼颖悟,或可挽大厦之将倾。
余泣对曰:父长居天宫,不知下界之日月。兄长已逝,谥为平王,今王乃侄孙林也。儿年老体衰,今沉疴难愈,年岁亦不复久。虽得父王嘱托,亦无能为力也。
定王与余相对而泣。
久之,神人出言,吾为凡胎,不能听。定王闻之,郁色顿去,转为喜色,谓余曰:戎狄蛮夷诸族外,其地广远,亦有国,其人眉目不似中原,不通文明,不知教化。吾国为黄帝之后,乃此世正统,当可教之。其地广有黄金,其土肥沃,有植谓之‘稻’,所产之量逾粟多矣。
定王又示图于吾,其上我大周全境为东南一角,自西去,地百倍、千倍于今土,只需逾越神人所设之天障,如草原、高山。’
宣侯嘱太子必告知后人,若周乱,则匡扶天下,复昔年武王令天下之景,再以全朝之力西拓、南征。
其地广远,必非一世一代能成就,谋事不得急,急则快,快则乱,乱则为毁基坏业之举。
宣侯又以诸多治国、富国、强国之策授之,有科举之制、军功爵之制、农商并重等策。此皆非一时一世得成之事,神人授之,谓之曰此乃百世、千世之基,子孙后代不可cao之过急。
语罢,复寐,言:‘定王怜吾年力衰朽,又蒙天授,梦神人,故为吾美言,得留天上。吾今嘱汝之事,汝需谨记于心,再使子孙后代人人得知,神人所托,当得行之。九州之地外,尚有外族,当使其习我华夏之礼,不复禽兽之行。’
再不复醒,又七日,薨,其时大雨,天变,似为之泣。”——————
次年,宣侯五十年,初代宣侯姬伯服薨,谥为宣文公。
姬伯服把自己所知道的后世知识都留了下来,还特意写成了书,留给了子孙后代。至于这些知识的来历,一句神人天授就能完美解决。
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如果能有幸一统天下的话,不要重复秦朝的惨剧,所以适时把目标转移到外部是很重要的。
临死前,觉得自己不太像穿越者的穿越者姬伯服,许下了一个朴素的愿望: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让后世的那些外国人统统争着考汉语十级吧!
作者有话要说: 那一段真是编得蠢作者崩溃,虽然这一章有点伤感,但是下一章就要装逼了。
嗯,自从取了宣国这个中二的名字以后,蠢作者就一直等着它变成宣朝或者大宣帝国,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好一点?
下一章后世的大宣番外,蠢作者努力提高自己的装逼技术ing
话说姬伯服的弟弟叫姬易,儿子叫姬启,蠢作者自己都忘了,所以在此说明一下。
第38章番外:后世
船帆在海面上扬起,大宣的第一舰队正式启程归国。
他们的身后,是罗马的舰队。
自大宣七世皇帝于元和二年命人出海以来,已经过了三年了,而第一舰队才堪堪从罗马启程归国。
之前的两年,第一舰队一直在大宣的封疆区域内航行。
当年周定王姬宫湦迁都洛邑,其子平王继位以后,因为各种意外事件,大周对诸侯的威慑力是愈发的低了。
平王之后,正式进入战国乱战时代,承蒙宣文公姬伯服留下的遗策,大宣度过了早期的乱战,而后慢慢地强大起来,终于代替宗周,成为了天下霸主。
虽然周室名存实亡,但是大宣和宗周都是姬姓,相互之间还要留几分颜面。
因为诸侯乱战,在大宣一统之前,周室就已经日薄西山了,不仅连贵族生活都不能维持,甚至连王室公卿的饮食都成问题,周王下葬连财帛都没有,以至于要依靠部分还谨念古礼的姬姓诸侯国的接济才行。
大宣依靠军功爵之制成功一统后,不再在长城之内——这是靠近戎狄的几个诸侯国修筑的——的区域进行分封,那里都是大宣的本土,封疆之所,在长城之外。
时任宣王更易帝号,自号始皇帝,一统诸侯国的霸业完成后,他开启了宣桓公姬启封存、宣文公姬伯服遗留下来的治世之策的新一卷,里头描述了本土之外的广大土地,那是在大宣一统之前,神人授予宣文公。
自此,原本以为在天下一统后大宣将盛极必衰的诸国遗民,发现始皇帝将目光转向了现有疆域之外更加广袤的土地。
神人天授!征异族而扬华夏!
那个时候,长城之外已经迎来了匈奴时代,引弓之民同大宣一统诸侯一样,有了共主,而大宣选择了继续西进。
从被俘虏的引弓之民的贵族口中,大宣证实了始皇帝启封出来的“神人授书”的真实性,西域三十六国,其国小且国力弱,面目与中原有异,但是富裕无匹,要不是有这些小国作为血袋,草原上的引弓之民如何与大宣相抗衡?
于是国策就此确定,再没有人怀疑“神人授书”是大宣给自家祖上脸上贴金的说法。
关于神人授书的来历,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,宣文公姬伯服将薨,夜梦其父定王,见神人,得良策,其中定王还亲口说宣文公才是“挽周室之将倾”的那个命定之人。
文字是一个美谥,能得到这个谥号,可见在位五十年的宣文公是个爱民的好君王,但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事件,还是固辞了太子之位,在已经受封太子之后,又将储位让回给了平王。
若不是宣文公,周平王或许不仅不能当上周王,甚至有可能会因为举旗自立、以子伐父而被处死。
平王之后,宗周愈发衰颓,有人曾以此诟病于宣文公,但时人对宣文公的评价无不是称赞于他的。
但是,在大宣大势已显的时候,放出神人授书的故事以后,还是有许多人嗤之以鼻,骂大宣为了
姬伯服还有很多想做的,如果他能活得久一点,那么还能多做几件事,如果他在位的时间过短,那就只能把后续的事情交给子孙后代了。
正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只希望子孙后代能争气一点吧。
周王三十五年,周王姬宜臼崩御,谥号,平。
同年,宣侯姬伯服患重病,其长子姬启侍疾。
“某日,宣侯蒙神人诏,寐不复醒,水米不进,如是数日,人皆以为薨。七日过,忽醒,唤太子启入,谓之曰:
‘吾夜梦神仙,自言为太一神,威严无比。天宫有紫烟瑞气,宫阙高悬,太一神居正中宝殿,诸神仙次第列之,形状飘渺,吾不得见。神人下手处,乃吾父定王,鹤发童颜,有道骨仙风,再不似凡胎。
定王谓余曰:今礼乐渐坏,周室江山,恐难长久。吾儿自幼颖悟,或可挽大厦之将倾。
余泣对曰:父长居天宫,不知下界之日月。兄长已逝,谥为平王,今王乃侄孙林也。儿年老体衰,今沉疴难愈,年岁亦不复久。虽得父王嘱托,亦无能为力也。
定王与余相对而泣。
久之,神人出言,吾为凡胎,不能听。定王闻之,郁色顿去,转为喜色,谓余曰:戎狄蛮夷诸族外,其地广远,亦有国,其人眉目不似中原,不通文明,不知教化。吾国为黄帝之后,乃此世正统,当可教之。其地广有黄金,其土肥沃,有植谓之‘稻’,所产之量逾粟多矣。
定王又示图于吾,其上我大周全境为东南一角,自西去,地百倍、千倍于今土,只需逾越神人所设之天障,如草原、高山。’
宣侯嘱太子必告知后人,若周乱,则匡扶天下,复昔年武王令天下之景,再以全朝之力西拓、南征。
其地广远,必非一世一代能成就,谋事不得急,急则快,快则乱,乱则为毁基坏业之举。
宣侯又以诸多治国、富国、强国之策授之,有科举之制、军功爵之制、农商并重等策。此皆非一时一世得成之事,神人授之,谓之曰此乃百世、千世之基,子孙后代不可cao之过急。
语罢,复寐,言:‘定王怜吾年力衰朽,又蒙天授,梦神人,故为吾美言,得留天上。吾今嘱汝之事,汝需谨记于心,再使子孙后代人人得知,神人所托,当得行之。九州之地外,尚有外族,当使其习我华夏之礼,不复禽兽之行。’
再不复醒,又七日,薨,其时大雨,天变,似为之泣。”——————
次年,宣侯五十年,初代宣侯姬伯服薨,谥为宣文公。
姬伯服把自己所知道的后世知识都留了下来,还特意写成了书,留给了子孙后代。至于这些知识的来历,一句神人天授就能完美解决。
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如果能有幸一统天下的话,不要重复秦朝的惨剧,所以适时把目标转移到外部是很重要的。
临死前,觉得自己不太像穿越者的穿越者姬伯服,许下了一个朴素的愿望: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让后世的那些外国人统统争着考汉语十级吧!
作者有话要说: 那一段真是编得蠢作者崩溃,虽然这一章有点伤感,但是下一章就要装逼了。
嗯,自从取了宣国这个中二的名字以后,蠢作者就一直等着它变成宣朝或者大宣帝国,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好一点?
下一章后世的大宣番外,蠢作者努力提高自己的装逼技术ing
话说姬伯服的弟弟叫姬易,儿子叫姬启,蠢作者自己都忘了,所以在此说明一下。
第38章番外:后世
船帆在海面上扬起,大宣的第一舰队正式启程归国。
他们的身后,是罗马的舰队。
自大宣七世皇帝于元和二年命人出海以来,已经过了三年了,而第一舰队才堪堪从罗马启程归国。
之前的两年,第一舰队一直在大宣的封疆区域内航行。
当年周定王姬宫湦迁都洛邑,其子平王继位以后,因为各种意外事件,大周对诸侯的威慑力是愈发的低了。
平王之后,正式进入战国乱战时代,承蒙宣文公姬伯服留下的遗策,大宣度过了早期的乱战,而后慢慢地强大起来,终于代替宗周,成为了天下霸主。
虽然周室名存实亡,但是大宣和宗周都是姬姓,相互之间还要留几分颜面。
因为诸侯乱战,在大宣一统之前,周室就已经日薄西山了,不仅连贵族生活都不能维持,甚至连王室公卿的饮食都成问题,周王下葬连财帛都没有,以至于要依靠部分还谨念古礼的姬姓诸侯国的接济才行。
大宣依靠军功爵之制成功一统后,不再在长城之内——这是靠近戎狄的几个诸侯国修筑的——的区域进行分封,那里都是大宣的本土,封疆之所,在长城之外。
时任宣王更易帝号,自号始皇帝,一统诸侯国的霸业完成后,他开启了宣桓公姬启封存、宣文公姬伯服遗留下来的治世之策的新一卷,里头描述了本土之外的广大土地,那是在大宣一统之前,神人授予宣文公。
自此,原本以为在天下一统后大宣将盛极必衰的诸国遗民,发现始皇帝将目光转向了现有疆域之外更加广袤的土地。
神人天授!征异族而扬华夏!
那个时候,长城之外已经迎来了匈奴时代,引弓之民同大宣一统诸侯一样,有了共主,而大宣选择了继续西进。
从被俘虏的引弓之民的贵族口中,大宣证实了始皇帝启封出来的“神人授书”的真实性,西域三十六国,其国小且国力弱,面目与中原有异,但是富裕无匹,要不是有这些小国作为血袋,草原上的引弓之民如何与大宣相抗衡?
于是国策就此确定,再没有人怀疑“神人授书”是大宣给自家祖上脸上贴金的说法。
关于神人授书的来历,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,宣文公姬伯服将薨,夜梦其父定王,见神人,得良策,其中定王还亲口说宣文公才是“挽周室之将倾”的那个命定之人。
文字是一个美谥,能得到这个谥号,可见在位五十年的宣文公是个爱民的好君王,但是他最广为人知的事件,还是固辞了太子之位,在已经受封太子之后,又将储位让回给了平王。
若不是宣文公,周平王或许不仅不能当上周王,甚至有可能会因为举旗自立、以子伐父而被处死。
平王之后,宗周愈发衰颓,有人曾以此诟病于宣文公,但时人对宣文公的评价无不是称赞于他的。
但是,在大宣大势已显的时候,放出神人授书的故事以后,还是有许多人嗤之以鼻,骂大宣为了